一村一品|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一场跨越山海的振兴实验”

日期: 2025-04-23 17:28:17 来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宣传教育展览中心 作者: 【字体:


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

一条条村道宽敞洁净

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

作为闽宁协作的典范

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的变迁

被形容为“一场跨越山海的振兴实验”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这座曾经的生态移民村,如今以“傲骄哞”牛肉品牌为引擎,构建起“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截至2025年,该村肉牛存栏量突破6000头,年产值超2亿元,人均纯收入较搬迁初期增长近8倍,成为全国易地搬迁致富的标杆‌。


“出村入园”2.0

从规模养殖到智慧升级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2012年由吴忠市同心县和固原市原州区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的移民搬迁而成,村民易地搬迁后家中院子小,一家能养两三头牛,不但养牛场地受限,而且在院子里养牛也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面对庭院养殖的局限,弘德村创新打造1500亩“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引入“合作社联合社+企业托管”模式,实现饲喂、防疫、销售的全程标准化。园区现存栏肉牛5800头,通过智能耳标追踪系统,每头牛的成长数据实时上传云端,饲喂精准度提升40%‌。



早上8点,刘治海开着饲料车缓缓进入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牛棚开始一天的工作。拌料、投喂,刘治海精心照顾着园区的每一头牛。

“这里面也有我家的牛。”刘治海信心满满的算了一笔账,这几年将自己手里攒的17万元投入到园区,每年都能拿分红近3万元,同时担任机械饲喂员月薪5000元,实现“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三重收益‌。



2024年,弘德村卫生室利用闽宁资金,进行改造升级,变得更加宽敞明亮,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群众就诊更加高效便捷。

2012年,红寺堡区被纳入闽宁结对帮扶对象,先后投入闽宁资金3333.2万元用于打造弘德村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依托中烟帮扶,村里的肉牛养殖迈上了新台阶,高标准圈舍、自动化喂养……

如今,一幅“村美、民富、业兴”的新农村新画卷正在弘德村徐徐展开,产业、就业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全产业链破局

从活牛交易到精深加工


肉牛产业让弘德村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牛劲十足,许多农户牛养起来了,但销路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规模化养殖。“我们以前养牛, 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 。”养殖户李小龙只养了六七头肉牛,想发展却裹足不前。

2020年,水发浩海(吴忠)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入驻红寺堡区,瞄准红寺堡区优势特色产业,投资7亿元打造红寺堡区肉牛产业、冷凉蔬菜和黄花菜的深加工项目,配备-18℃冷链物流体系。弘德村肉牛经精细化分割后,制成冷鲜排酸牛排、预制菜等30余种产品,直供北上广高端市场,每头牛附加值提升2000元‌45。养殖户李小龙与公司签订订单协议后感叹:“现在只愁养不够,不愁卖不掉!”他的家庭牧场年出栏肉牛50头,净利润超20万元‌。

发展肉牛养殖,红寺堡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优质条件。水发浩海(吴忠)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致力于将红寺堡区打造成京东等高端物流企业的西北区域集采中心,从而推动红寺堡区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从2012年的移民初期,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庭院散养肉牛不足百头到2021年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肉牛存栏量达4500头‌,2025年建成西北最大肉牛精深加工基地,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300万。十几年的时间里,将一头牛“牵”出一条年产值数亿元的产业链。这里的故事,不仅是“挪穷窝、拔穷根”的脱贫史诗,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鲜活实践‌。

更是红寺堡区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红寺堡区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狠抓加快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融入、整治城乡环境“五个重点”,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实现了高标定位、高质推进、高效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电话:0951-516990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46

宁ICP备19000526号-1 Copyright 2009 nynct.nx.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