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40000018/2020-00438
发文字号: 宁农〔2020〕66号
责任部门: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0年08月31日
索 引 号: | 640000018/2020-00438 | 发文字号: | 宁农〔2020〕66号 |
责任部门: | 生成日期: | 2020年08月31日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许正清代表:
您在《关于支持海原县创建自治区级小杂粮产业示范县的建议》中提出的“自治区将海原县列入自治区级小杂粮产业示范县计划,从科技、项目、资金、品牌等方面予以政策性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收悉,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小杂粮生育期短,抗旱、耐寒、耐瘠薄,是旱作农业区传统粮食作物,由于其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医食同源的特点,在绿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小杂粮生产对促进我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助力产业扶贫和脱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区小杂粮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目前生产方式由过去一家一户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为主转变,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20年全区各类小杂粮种植面积163.6万亩,占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6%;预计总产量13.5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3.6%。全区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产品精深加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海原县结合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小杂粮耐瘠薄、耐旱、适应性强等优势,把小杂粮产业确定为海原县脱贫增收的“一主四特”主导产业,加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推广,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开展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推动小杂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产业扶贫效果明显。截至目前,海原县已形成北部海城核心区,中部贾塘(关桥、郑旗)核心区和东部七营(李旺、三河、甘城)核心区的小杂粮产业带,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以谷子、糜子为主,带动荞麦、杂豆等小杂粮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建设万亩示范基地1个,千亩以上示范基地17个,富硒小杂粮基地2.5万亩。
二、重点建议办理情况
今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厅紧紧围绕“五优四调四化”和“4+2”重点工作,从科技、项目、资金、品牌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海原县小杂粮产业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一是将海原县确定为全区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为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对海原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支持,及时制定印发《关于聘任全区农业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和基地示范县及示范企业的通知》,明确将海原县确定为全区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重点予以扶持。同时,在全区农业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安排部署会议上,自治区政府王和山副主席亲自为海原县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进行授牌。二是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中央项目资金450万元,其中:2019年400万元、2020年50万元,支持引进示范谷子、糜子等优新品种,集成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建设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全国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安排项目资金100万元,支持海原县实施贫困区小杂粮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建设小杂粮高产高效种植基地500亩,辐射带动5万亩,示范推广张杂谷13号等优新品种,推广全程波浪式覆膜机械化种植,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达到100%,农机化率到达100%;安排项目资金442万元,支持海原县实施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推广项目,重点集成推广覆膜保墒旱作节水技术模式,集中连片推广水肥一体化、蓄水保墒、地膜减量增效和抗旱抗逆等技术,开展旱作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全县共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示范区8个,涉及7个乡镇25个村,示范面积3.1万亩,带动全县大面积推广16万亩,进一步提高了抗旱减灾能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旱作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建设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开展“一站式”“托管式”等全程社会化服务,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四代一包”小杂粮生产全托管托管机制,由专业合作社、企业组织为农户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和包销”服务,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技术装备优势,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产品如何销”等问题。重点对从事小杂粮产业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给予倾斜扶持,今年支持海原县小杂粮二星级和三星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各1个,其中:二星级补助20万元、三星级补助30万元,
三、产业发展成效
通过加大产业政策支持、部门协同帮扶和市县强化落实,海原县小杂粮种植品种、生产技术、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小杂粮已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大产业”。一是产业扶持政策更加精准。在自治区产业项目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海原县改变以往重面积、轻质量、低标准的产业政策扶持导向,精准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今年县财政整合各类资金1000万元,对严格按照要求种植的谷子、糜子标准化种植基地、管理到位、产量达标的给予每亩200元补贴。对不按规定标准、品种和技术措施种植、管理不到位、产量不达标的坚决不予补助。规定每个经营主体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不超过3000亩,确保了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质量。二是加工营销体系初步建立。整合闽宁帮扶资金600万元,以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鼓励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建设小杂粮加工厂,既解决村集体发展困难问题,又促进了小杂粮产业加工。与华润五丰签订小杂粮销售框架协议,由华润五丰负责小杂粮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包装销售等,包销全部优质杂粮,促进海原小杂粮向高端市场和高端消费群体销售。建设海原县农产品电商交易中心,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培育和拓宽小杂粮线上销售市场。三是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制定海原县富硒小杂粮种植规范标准,建立小杂粮质量追溯体系。结合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鼓励小杂粮种植主体与养殖场建立“谷草换牛粪”机制,提高小杂粮种植有机肥投入比例,促进化肥减量,实现绿色可循环发展;鼓励机械除草、人工除草与生物防控相结合的田间管理模式,推行绿色防控,减少农药投入,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把控。四是品牌培育和带动效果明显。依托“西海固”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举办小杂粮基地观摩、产销对接、产品品鉴等活动,鼓励经营主体打造具有海原地域特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目前全县注册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35家,各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36万亩,“穗穗顺”、“塞上丰景”等小杂粮品牌在区内外已形成一定影响力。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您提出的意见建议,重点对企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扶持,促进海原县小杂粮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杂粮基地生产能力。我厅将支持海原县积极争取国家相关小杂粮基地建设项目,帮助海原县进一步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原县小杂粮基地现代化水平。
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加快海原县小杂粮新品种推广步伐。继续加大对海原县小杂粮产业的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组织农民观摩培训。
三是扶持品牌建设,开拓市场提升海原县小杂粮知名度。扶持海原县企业开展品牌建设,申报自治区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区外展销,开拓市场;支持海原县举办小杂粮品牌推介会,提升海原县小杂粮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国内有创新能力、实力较强的企业到海原县建设科研育种基地。同时,积极利用区外企业的优势,将海原县的优质小杂粮产品销往全国;充分发挥“西海固”农产品公用品牌的优势,把海原县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小杂粮产品供应基地。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海原县小杂粮产业的关心与支持,并希望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0年8月31日
省级农业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电话:0951-516990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46
宁ICP备19000526号-1
Copyright 2009 nynct.nx.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