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40000018/2020-00475

发文字号: 宁农﹝2020﹞87 号

责任部门: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0年09月22日

索 引 号: 640000018/2020-00475 发文字号: 宁农﹝2020﹞87 号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0年09月22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385号提案答复的函

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关于建立河套(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提案》(第385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多年来对我区农业农村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经认真研究,并商自治区财政厅、水利厅,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科技支撑,鼓励创新创业的建议。2020年落实院地科技合作资金408万元,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研究示范,重点围绕暗管排水控盐、土壤改良剂治盐、秸杆阻盐、优化种植结构抗盐等四大技术体系开展集成示范。按照出台一套好政策、搭建一组好平台、实施一批好项目、打造一方好环境、培育一批好典型的思路,通过发展循环农业、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大力推进农村创新创业。一是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增多。积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创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园区和基地,吸引返乡农民工到乡村创新创业。全区创建国家级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8家,新建成创业园区15家,全区创业园区(基地)扩增到217家,1.6万家企业入园创业。二是创新创业层次不断提升。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研发葡萄酒加工、农田节水灌溉、稻渔综合种养等新技术新工艺,鼓励参加全区农村创新创业大赛,挖掘农村创新创业优秀人才项目,培育推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遴选优秀人才项目参加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新创业博览会,展示推介我区农村创新创业最新成果。返乡农民工50%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近90%是联合创业。三是创新创业领域不断拓宽。由种养向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0%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2016年以来,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达15874人,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750人。

下一步,围绕引黄灌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形成以基地为依托,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为基础,以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为纽带的农科教、产学研联盟。继续支持区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河套平原盐碱地演变规律和生态调控机理、耐盐作物筛选、土壤调理改良制剂的高效化配置、盐碱地生态产业化技术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发挥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专家团队作用,开展盐碱地生物改良、生态高值农业技术的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

二、关于构建生态治理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议。一是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理念。坚持生态建设要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有机结合,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坚持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选择适应当地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将盐碱地生态治理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二是加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把盐碱地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改善农田生态。出台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0余项政策措施,制定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体实施方案,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有机肥使用量达到350万吨,农作物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0%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14%;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4%

下一步,围绕构建多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引黄灌区盐碱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中,涉及到的水资源保护、耕地、园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补偿,生活污水、畜禽退养及污染处理、工业企业退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发展给于一定补偿。完善盐碱地土地流转、占补平衡、水权置换等政策。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多元生态补偿机制。

三、关于创新盐碱地多元投资机制,形成协同共建模式的建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精神,58 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2020号),意见明确指出,自治区及市、县(区)要在每年的财政支农支出中安排农田建设专项,合理保障财政资金投入。要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手段,开展轻、中、重度等不同类型盐碱地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试验示范。二是创新机制。鼓励市、县(区)探索开展通过盘活水资源、土地资源、农田水利工程资产等,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全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高标准及高效节水灌溉24万亩。以项目为引导,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大力开展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内完成清挖整治沟道7924公里、整修渠道10035公里、整修农田道路3871公里。三是拓宽渠道。积极争取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开展黄河流域绿色农田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目前,初步确定黄河流域9省区贷款额度为2亿美元,重点支持流域省区绿色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试点示范建设等。并把盐碱地改良作为项目建设重要内容。

下一步,农业农村厅将协调自然资源部门,加强新增耕地指标跨区域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盐碱地土地流转、耕地占补平衡、水权交易等政策。学习借鉴江苏、江西等省区做法,通过盐碱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新增耕地指标、产能、水权跨区域交易,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盐碱地改良及高标准农田专项债,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关于设立自治区引黄灌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建议。2020年,统筹中央及自治区各类项目资金37122万元,用于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资金6140万元,在惠农区庙台乡、平罗县宝丰镇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通过平田整地、清淤沟道、暗管排水、种植耐盐作物、增施有机肥、机深松、施用磷石膏及土壤调理剂等综合措施,治理盐碱耕地2.8万亩。二是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8862万元,在平罗县、红寺堡区等盐碱地集中分布区,统筹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设施、农田道路、农田林网综合配套,将22.1万亩盐碱耕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三是落实退化耕地治理项目资金766万元,针对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持续开展综合治理,重点在平罗县、红寺堡区开展盐碱地农艺改良技术试验示范10万亩。四是筹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354万元,在平罗县、红寺堡区开展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示范,集成工程、农艺、生物、化学措施,对高、中、轻度不同类型盐碱地进行改良,实现中重度降等,轻度治理的目标,为全区盐碱地改良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技术、新模式。五是围绕国家十四五农田建设重大项目投资方向,组织编制了《宁夏全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方案》,重点实施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效节水灌溉、旱作梯田建设三大工程,开展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绿色农田、数字农田三大示范。其中以平罗县、红寺堡区为重点的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示范120万亩。84—6日,厅领导带领相关处(室站)负责人专程赴农业农村部汇报沟通,得到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肯定,在今后的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

下一步,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宁夏全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平罗、红寺堡等重点区域盐碱地改良;抓住国家在黄淮海及西北地区50个县开展盐碱地治理示范机遇,努力将平罗县、红寺堡区全域建设成黄河流域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根据平罗县、红寺堡区水土资源禀赋,编制了平罗县、红寺堡区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围绕灌区续建配套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围绕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开展灌区绿色农田和沟道生态治理工程;围绕退货耕地治理,推进地力提升技术示范;围绕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推进环农业技术示范;围绕技术创新,大力推广耐盐富硒农产品技术示范。计划通过35年时间将平罗县和红寺堡区建设成黄河流域盐碱地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0922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电话:0951-516990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46

宁ICP备19000526号-1 Copyright 2009 nynct.nx.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