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40000018/2024-00023
发文字号:
责任部门: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3年08月29日
索 引 号: | 640000018/2024-00023 | 发文字号: | |
责任部门: | 生成日期: | 2023年08月29日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我区合理布局水稻种植的提案》收悉。现提出如下答复意见:
水稻是我区“塞上江南”的标志性作物,也是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更是我国优质粳稻优势产区,产量高、品质优、品牌强,在保障口粮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助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与“四水四定”以及宁夏灌溉绿洲水生态平衡与节水工程实施布局要求,统筹抓好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坚持节水优先、分类推进、循环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持续优化水稻种植规模、区域布局,不断推进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我区水稻种植规模的论证
我区水稻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126.5万亩左右下降到2022年的44.06万亩,缩减近71.94万亩。主要集中分布在13个黄河沿线县(市、区)。缩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种植比较效益较低。据监测调查,全区水稻平均亩产540公斤,纯收益600—800元,2022年青贮玉米每亩纯收益最低在1500元左右,蔬菜、枸杞、葡萄平均纯收益在3000元左右。水稻与这些作物效益有较大差距,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较低,水稻自然缩减。另一方面是水资源限制。近年来,为加快水稻生产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水利厅联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根据自治区水利厅测算水稻属高耗水作物,亩均用水定额是小麦的3.5倍,同时全区农业引黄河水量由76.21亿立方米减少到56.54亿立方米,降幅25.8%,相应农业耗黄河水占比由99%下降到82.8%。根据《宁夏“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要求,坚持“以水定地”,以农业用水控制性指标为刚性约束,严控水稻等高耗水农业种植规模,水稻种植面积调整到20万亩。据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宁夏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戈敢介绍,从历史看,水稻一年挣一年歉,有的时候水稻一路走高以后就绝产,在1976年水稻绝产的很多。戈敢认为一种作物面积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目前水稻面积进一步压缩,有一定的风险。根据黄河水监测,黄河水每20年会有一次枯水年,最近的一年是2003年的枯水年,我区水稻面积自然下降到70.1万亩。同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多次调查,2021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77.1万亩(农业行业统计),其中:盐碱地种植水稻面积60.4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8.3%。常年稻主要集中在低洼盐碱地种植,面积约60万亩,稻旱轮作面积约17万亩。其中:重度盐碱地种植水稻面积16万亩,占20.8%,中度盐碱地种植水稻面积27.6万亩,占35.8%,轻度盐碱地种植面积16.8万亩,占21.8%。这些地块只能种稻,无法改种其他作物,不种稻有撂荒的可能。综合考虑我区水稻种植的历史渊源、盐碱地种稻洗盐、种稻的湿地功能、维持绿洲生态安全临界地下水位深度以及塞上江南景观文化需求等因素,建议我区水稻维持在60—80万亩较为适宜。其中:45万亩为常年水稻种植,15万亩用于稻旱轮作。
二、优化区域布局
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适宜性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坚持以水定地、稻旱轮作、集中连片原则,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适水种植、量水而行。一是进一步控制黄河滩地内水稻种植。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黄河宁夏段河道及滩地被占问题整治工作台账的通知》对黄河滩地内作物种植作出了明确规定:严禁新增耕地种植农作物;非耕地一律不得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林木;从严管控滩地种植行为,推动河滩地绿色高质量发展。二是已经形成北增南减的趋势明显。银川南部地区地势高、排水条件好,2021年高口高地灌溉困难地区已全部退出种植,随着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整治等工程项目的实施,银北地区灌排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种稻洗盐效果明显,水稻种稻面积有所扩大。水稻已经形成北增南减的趋势明显,2022年银川市18.2万亩,石嘴山15.6万亩,吴忠市5.6万亩,中卫市4.7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平罗县14.2万亩,大部分种植在盐碱地上。
三、积极探索我区稻旱轮作模式及制度
多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与宁夏农科院及宁夏大学积极进行稻旱轮作模式及制度的探索。实践表明:通过土壤环境的水旱更替,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以有效灭除农田杂草和土壤传播的病虫害。在旱地轮作中安排一茬水稻,或在稻田轮作中安排一茬旱作物的轮作换茬制度是引黄灌区最佳的耕作制度安排。截至目前,已经探索成功的有:冬小麦+插秧水稻、冬牧70+插秧水稻,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还可以为我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
四、多途径探索研究
盐碱地治理是一项长期多部门协作工程,近二十年来,自治区水利厅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渠道防渗衬砌力度,建设了有效的骨干及田间排水体系。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加大对农艺改良措施支持,采取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翻)、增施有机肥、施用磷石膏、土壤调理剂等农艺措施,每年推广应用各类耕地质量提升技术1100多万亩次,与2020年相比,高产田比例由15%提高到20.8%,中产田面积翻了近一倍,低产田面积减少了近300万亩,同时加大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2年,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72万亩,占全区142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68.3%。这些措施的实施减轻土壤盐渍化危害,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改善耕地生产条件。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我区合理布局水稻种植的意见建议,在政策引导、合理规划、节水结束、种植效益上再发力,进一步推动我区优质水稻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
一是在合理产业规模上做文章。坚持水稻是重要口粮作物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以水定规模,逐步压减稻旱轮作区、轻度盐渍化地区水稻种植,向低洼盐碱地集中,同时根据当年黄河来水量、灌区地下水位及其他因素,统筹动态调整水稻种植面积,将面积维持在60万亩左右,确保水资源发挥出最大边际效应,一方面充分发挥种稻洗盐优势和人工湿地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维持区内稻谷产需的基本平衡。到2030年,盐碱地质量等级提高0.5个等级,中重度盐碱地进一步减少。
二是在政策引导上谋实策。立足地区粮食安全保障、产业品牌保护、盐渍化土壤改良等实际需求,深入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和实地调研活动,采取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建设有效的渠干及田间排水体系,提高灌排设施的排灌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水利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加大对农艺改良措施支持,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磷石膏、土壤调理剂等农艺措施,减轻土壤盐渍化危害,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改善耕地生产条件。加强田间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做好水稻种植优化布局与规划工作,为我区科学制定水稻种植整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在节水技术上见实效。建立与节水相适应的轮作制度、灌溉制度、施肥制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发挥多项节水技术的整体功能,综合提高单位水量的生产效率。着力提高整地质量,田面高低差不超过5cm,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广激光平地技术。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扩大应用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同时要加强节水关键技术的研究,尽快建立不同生态区域的栽培技术标准。
四是在提高种植效益上求突破。积极探索价格杠杆作用,积极探索按作物种类连片增设量水设施,实现计量科学,实灌实缴,合理收费,合理调整水稻用水价格。
最后,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并希望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3年8月29日
联系人: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 亢建斌 5169583
省级农业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电话:0951-516990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46
宁ICP备19000526号-1
Copyright 2009 nynct.nx.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