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40000018/2024-01085

发文字号:

责任部门: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4年11月14日

索 引 号: 640000018/2024-01085 发文字号: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4年11月14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20号提案答复的函

陈红缨委员:

感谢您对我区盐碱地治理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利用工业固废改良盐碱地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并商自治区财政厅、科技厅、工业与信息化厅,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盐碱荒地7.44万亩;盐碱耕地248.7万亩,占1805万亩耕地面积的13.8%。按盐渍化程度划分,土壤含盐量0.15%-0.3%的轻度盐碱耕地139.8万亩,占56%;土壤含盐量0.3%-0.6%的中度盐碱耕地74.6万亩,占30%;土壤含盐量0.6%-1.0%的重度盐碱耕地34.3万亩,占14%。按地域划分,银川市83.3万亩,占33%;石嘴山市73.9万亩,占30%;吴忠市38.3万亩,占15%;固原市20万亩,占8%;中卫市33.3万亩,占13%

二、完成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列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1+4”系列文件并做出专题部署。自治区先后多次召开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题会议,细化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推动耕地保护建设工作落实落地。按照国家统筹、自治区负总责、市县落实、部门联动、政策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积聚要素,不折不扣抓好盐碱耕地综合利用各项任务落实。

(二)抢抓试点机遇,提升治理成效。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在平罗县、贺兰县、惠农区和红寺堡区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试点示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343万元,治理盐碱耕地30万亩次,探索总结出暗管排水光伏泵站”“改良制剂耐盐作物”“激光平地深松深翻秸秆还田”“暗管排水光伏泵站改良制剂深松深翻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能借鉴的典型综合治理模式,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了0.51个等级,有效遏制了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区盐碱地治理探索了实践路径。

(三)加强专题调查,科学谋篇布局。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扎实开展盐碱地专题调查工作,目前已完成了17个县(市、区)的遥感影像调查和5265个盐碱地调查点位的检测化验数据比对,全面摸清了盐碱地资源现状、分布状况及利用潜力,夯实了综合治理工作的数据基础。依据专题调查成果,同步开展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盐碱耕地治理实施方案编制,提出了治理目标和年度任务,明确了不同区域适用的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工作指引。

(四)完善监测体系,加快成果应用。高质量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普查进度,强化质量控制,率先在全国完成外业调查、内业检测等工作,并积极推进普查成果应用,根据盐碱地的成因及演变规律,为因地制宜开展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和盐碱化防治提供精准指导。综合考虑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地力水平、耕地环境、经营模式等因素,在现有417个的监测样点基础上,新增监测样点400个,健全完善国家、自治区、县三级联动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适时开展土壤盐碱化评估和预警,及时掌握土壤理化指标动态变化,更好服务农业生产实践需要。

三、盐碱地治理与固废利用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综合治理体系方面。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调研指导、部署推动盐碱地改造利用。农业农村厅牵头起草了《宁夏盐碱耕地综合利用管理协调机制工作制度(试行)》,建立了自治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部门联动、政策协同,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盐碱地改造利用责任体系,确保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二)加强金融创新,支持科技成果应用方面。争取自治区财政资金2000万元,开展土壤改良、耐盐作物种植、土壤地力提升示范1.5万亩。开展了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育成宁粳56水稻,宁稷一号湖南稷子,培育出宁杞1”“宁杞5宁杞7等耐盐作物品种。落实科研经费300万元,开展盐碱耕地土壤障碍层精准破除、暗管排水水盐调控、盐碱耕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先后举办耕地保护培训3期、盐碱地治理技术培训1期、耕地质量监测田间培训4期,为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盐碱地综合示范方面。2024年农业农村厅,依托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土地平整、灌排设施改造、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深松深翻等综合措施,统筹治理改良盐碱耕地6万亩。落实自治区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大武口区、利通区和红寺堡区重点开展土壤改良、耐盐作物种植、土壤肥力快速提升技术集成示范1万亩,为全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全面铺开积累有益经验。

(四)利用工业固废,开展盐碱地改良情况。2019以来先后在农垦系统的贺兰山农牧场、前进农场等重度盐碱地上开展了施用工业固废(粉煤灰)改良盐碱地试验示范19000亩,根据盐碱危害程度每亩撒施粉煤灰1.5-2.5吨,通过旋耕等方式与土壤均匀混合,达到快速降盐,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试验区土壤全盐含量从10‰下降到2‰以下,土壤pH值从10下降到8.5以下,2023年贺兰山农牧场重度盐碱地上种植玉米亩产达到900公斤,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完善盐碱地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成立工作专班,组建专家技术团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人才、水资源、资金等要素保障,深化政企合作,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经营主体、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盐碱地综合利用,构建政府引导、科技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机制。

(二)建立全域盐碱监测与预警系统。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为契机,计划在全区17个盐渍化较重的县区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盐碱耕地固定监测点,搭建盐碱地综合利用长期监测网,结合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大数据运算等先进技术,搭建盐碱监测与预警平台,实现对土壤水盐特性与地下水环境到的实时监测,以及盐碱灾害的预测预警。综合考虑水盐平衡,科学制定盐碱地改良规划布局,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方案,实现区域系统治理,对盐碱地实施动态管理。

(三)加强盐碱耕地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适应我区盐碱地类型的耐盐作物品种,推广应用上膜下秸、土壤障碍层破除、暗管排水、土壤结构重塑等治理技术,探索应用新型土壤改良剂,水盐分离等技术,积极破解制约我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瓶颈,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我区盐碱地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创新盐碱地综合利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技术模式。

(四)加强金融创新强化多元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投入,统筹高标准农田、退化耕地治理、土壤费力提升等项目资金,扩大盐碱地改造投入。探索新增耕地指标跨区交易,粮食产能指标交易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相关政策,吸引大量金融资本和企业资本参与开发弃耕及盐碱荒地,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

(五)争取建设整省域盐碱地治理示范区。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项目资金支持,将宁夏列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省级试点,在不同盐碱类型区开展工业固废改良盐碱地试验示范,采取取土化验等方式对试验区土壤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监测,防止产生土壤二次污染。争取国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化耕地治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助力宁夏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一如既往关心农业农村工作并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4829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田建设管理处  0951-5169613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电话:0951-516990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46

宁ICP备19000526号-1 Copyright 2009 nynct.nx.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