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40000018/2024-01125
发文字号:
责任部门: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4年11月14日
索 引 号: | 640000018/2024-01125 | 发文字号: | |
责任部门: | 生成日期: | 2024年11月14日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温旭茹并刘淑梅、陈自强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自治区科技厅、商务厅、林草局、农科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现答复如下: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产业振兴摆到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乡村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8%,农民收入40%以上来自特色产业。
一、加大乡村人才引领机制建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把人才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任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序开展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形成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一是优化政策引领。2023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厅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柔性引进人才工作实施办法》(宁人社发〔2023〕212号)的通知,这是我区出台的首个柔性引才综合性政策,突出顶层设计,对柔性引进人才的标准、措施、管理、服务等作出具体规定,包括引进条件、引进途径和形式、支持措施、服务保障、工作机制等内容,进一步鼓励支持全区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才,着力解决用人单位引才、用才、育才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柔性引才条件和形式更加清晰。对柔性引进的人才个人及团队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开展柔性引进人才的单位应具备的条件均作出明确规定,并研究提出借助各类社会关系、依托东西部及校院企地合作项目、探索市场化机制等3类柔性引才途径,以及顾问咨询、技术入股、挂职兼职、项目合作、揭榜挂帅等6种引才途径,供引进人才单位把握标准,拓宽思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柔性引才支持措施更加系统。明确了选聘特聘专家、引进创新团队、建立人才工作载体、建设“飞地”研发中心、打造候鸟型人才服务站、设立青年人才驿站、设置事业单位流动岗位、聘任名誉职务和建立企业引才薪酬补助机制共9项具体措施。新增柔性引才支持资金1900余万元,对柔性引进的区外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给予最高2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企业柔性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的薪酬补助。柔性引才服务保障更加有力。以提升人才认同感、荣誉感等为基础,明确通过邀请开展决策咨询、给予股权激励、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提升人才服务信息化水平等措施,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目前,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36.5万人、147.7万人,推荐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29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431人,选拔青年拔尖人才100人、自治区技术能手31人,全职引进博士12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6503人,366位农民获得高素质农民职称。建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8个、专家服务基地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
二是强化科技指导。积极落实“耕耘者”振兴计划和自治区“三百三千”科技服务行动等,自治区农科院遴选40余名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包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深入县区开展“一对一”帮扶和组团式科技服务,强化示范应用技术指导,近三年,通过手把手地教、开讲座、做专题培训等活动847场次,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6.95万人次,培养“土专家”、“田秀才”、“赤脚兽医”200余名。自治区科技厅发挥科技特派员灵活服务特点,实现技术指导覆盖所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驻点服务覆盖所有乡镇,科技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发挥社会化科技服务站点抓手作用,指导各县(区)服务站点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覆盖面,强化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围绕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立全产业链科技人才队伍。发挥产业专家指导组、科技特派员队伍技术优势,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化科技创新人,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行,建立了“1+4” (一个中心+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理事会4个委员会)组织架构,面向全国招蓦首席专家15名,发布2024年葡萄酒产业科技创新指南。培育中国农业大学兰义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翔宇等一批优秀年轻研究团队,并从中遴选2—3人作为院士后备人选进行培育。
三是深化农民培育。农业农村厅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夯实稳粮扩油人才支撑,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2023年落实中央资金2311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6173名高素质农民,开展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试点计划100人。实际完成6317人,完成任务的102.3%。2024年落实中央资金1913万元,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5333人、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200人,目前各类培训正在有序进行。有效提升了农民素质素养。面向高素质农民对象全面开设综合素质素养课程,培训内容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和兴价值观,涉农法律法规、农村政策、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乡风文明、农耕文化等领域知识。同时,单设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行动,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小农户开展素质素养提升培训。全区共举办433个班次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班,培训农民14490人次。项目在帮助高素质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的同事,提升农民素质素养,鼓励高素质农民不忘初心,心存感恩,坚定务农兴农的信心和决心。一批有梦想、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逐步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者新型经营主体的实践者。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技能。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紧紧围绕“两稳两扩两提”的总要求,有效保障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培育需求,紧扣农时,围绕作物生产全过程全周期开展培训,突出良种选购、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建设、大国粮食安全等内容,强化田间地头实践实训,有效提高了高素质农民生产技术技能,全年围绕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开设的班次和培育人数超过60%,为全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支撑。有效提高了产业发展能力。各地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青年创业创新人员、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参训农民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等实现自身发展,还为周边广大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机会,直接带动传统小农户收入增长。
二、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准把握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科学布局产业,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进一步明确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辐射区,合理布局加工,建立区域分工合作机制,避免同质竞争、产能过剩,坚定不移走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发展路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贺兰山东麓集种植、酒庄、文旅、生态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年产葡萄酒1.4亿瓶。2024年胡润中国葡萄酒酒庄50强发布,宁夏以绝对优势上榜27家酒庄,9款葡萄酒首次进入欧洲期酒交易市场,先后两次入选国礼、列入中国驻外使领馆采购目录,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以建设中宁国家级枸杞大市场,初步形成了集育种、种植、加工、集散、文旅为一体的“一核两带”枸杞产业集群。鲜果产量达到32万吨,基地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加工转化率30%,枸杞及其制品主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锁鲜枸杞、枸杞原浆、枸杞糖肽制品等产品市场紧俏,今年前4个月,宁夏枸杞出口量达1331.2吨,同比增长15.3%,德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市场上均能看到宁夏枸杞的身影,宁夏枸杞名冠天下;以引入大型奶业头部企业,初步形成了集育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一核两翼”牛奶产业集群,宁夏牛奶成为高端乳制品生产的首选奶源地,厚乳携手“酱香拿铁”火爆出圈。2024年上半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88.8万头,增长0.9%;生鲜乳产量达到231.6万吨,增长13.5%,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10%左右,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34.2%,拉动一产增加值增产增长3.3个百分点;以坚持草畜一体、标准化生产,初步形成了集饲草种植、良种繁育、养殖加工为一体的中部干旱带滩羊产业集群和六盘山地区肉牛产业集群。2024年上半年,滩羊存栏、出栏分别稳定在719.9万只、482.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4%、5.1%,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22.2%,拉动一产增加值增产增长1.4个百分点。盐池滩羊肉4次入选国宴,2次成为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指定食材。“盐池滩羊”位列“中国区域品牌影响力百强榜”第30位、畜牧类第一,是我国高端羊肉代表。肉牛存栏、出栏分别达到154.4万头、5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2%、17%,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25.3%,拉动一产增加值增产增长1.5个百分点;以坚持错位发展,初步形成了引黄灌区供港蔬菜、中部干旱带硒甜瓜、南部山区露地蔬菜冷凉蔬菜产业集群。2024年上半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42.8万亩、123.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8%、4.2%,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13.6%,拉动一产增加值增产增长1个百分点。“宁夏供港蔬菜”成为全国优质蔬菜的代表和粤港澳市民的首选菜。
三、推进全产业链打造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我区聚焦乡村特色产业,以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以育龙头强链条为重点,全链条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全环节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全领域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全要素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倾力推动“六特”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累计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覆盖“六特”产业占比达83%。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补齐产业链条短板,多措并举推动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自治区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90家,其中国家级30家。截至2023年底,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2379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967.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5%,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葡萄酒产业现有酒企261家(其中已建成酒庄130家),先后引进各类酿酒葡萄品种(品系)260多个,培育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转化葡萄酒领域新成果27项,41个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以创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依托,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推进40余万亩荒滩地、采砂坑变成“新绿洲”。生态环境部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列入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新“葡萄酒+文旅”模式,图兰朵文旅小镇投入运营,漫葡小镇沉浸式体验、鸽子山葡萄酒文旅小镇“小镇+酒庄+民宿”串点成线,形成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王朝、华东等名庄招商入驻鸽子山产区,美的、长城、张裕等一批国内名企在产区建酒庄,酩悦轩尼诗、保乐力加等国际名企落户宁夏。产区获得2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酒庄21家,荣膺“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每年为周边7.18万移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工资性收入约12.2亿元,人均收入1.7万元。枸杞产业种植面积32.5万亩,鲜果产量30万吨,鲜果加工转化率35%,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90亿元,精深加工产品10大类120余种,销往58个国家和地区。在良种繁育、科技研发、精深加工、标准制定、品牌打造、市场交易等多个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全国25%的枸杞干果产自宁夏、90%枸杞种苗由宁夏繁育、60%以上枸杞类标准由宁夏制定、90%以上枸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由宁夏牵头组织、90%以上枸杞新产品由宁夏研发生产、85%以上枸杞干果在宁夏集散交易。截至2023年底,枸杞企业275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规上企业30家,在北上广等重点城市设立“宁夏枸杞”品牌运营中心8家。目前全区枸杞产业从业人员约27万余人,其中种植环节人员占比最高,约有13万余人,人均收入3.6万元/年。枸杞产业每年带动增收总额60.8亿元。牛奶产业紧盯打造全国“重要高产奶牛繁育基地和高端乳制品加工基地”目标,2024年上半年,全区奶牛规模养殖场达到305个,场均奶牛存栏28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全区奶牛存栏88.77万头,同比增长0.9%;生鲜乳产量231.58万吨,同比增长13.5%,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生鲜乳占有量590公斤,居全国第1位。乳制品加工企业28家,年乳制品总产量251.4万吨,液态奶占88.7%(全国平均74%),酸奶、乳饮料占5.7%(全国平均19.3%)。牛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02亿元,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6个百分点。加大乳制品加工企业“外引内培”力度,支持伊利建成亚洲单体最大的液态奶加工基地,蒙牛乳业(宁夏)建设高端液态奶数智化工厂,宁夏农垦、塞尚、亿美等乳企新(扩)建厚乳、巴氏鲜奶、稀奶油、干酪素等生产线20多条。全区28家乳制品加工企业设计日加工产能突破1.6万吨,生产乳制品品类超过200个,形成以伊利、蒙牛、新希望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塞尚、亿美、富杨等企业为基础的高端乳制品加工集群,是全国生产加工集聚度最高的产区。是全国奶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肉牛和滩羊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14.4万吨、15.1万吨,分别增长15.63%、21.1%,融侨肉牛屠宰加工、盐池滩羊肉深加工等一批重大加工项目建成投产,肉牛和滩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实施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产业强镇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成肉牛屠宰加工厂26家,年屠宰加工能力78.5万头,培育夏华、涝河桥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推广“集中屠宰、分散加工”“本地屠宰、异地加工”等新模式,在区内外建设牛肉分割加工中心33个、预制菜加工中心6个,开发适销对路的精细分割、精深加工产品和预制菜品30多种。培育各类联农带农主体1200个,带动农民6.33万户、养殖肉牛21万头,实现养殖收入40亿元以上,户均收入6.3万元。2023年,肉牛主产区固原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39.1元,农民人均养牛收入2500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6.2%,占经营性收入的36%。做大做强中部干旱带5县区(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灵武市、海原县)滩羊核心区,稳步提升引黄灌区和固原地区滩羊改良区,实施滩羊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滩羊产业专项、产业强镇等重点项目,培育屠宰加工企业26家,屠宰加工比例达到55%,培育加工营销中心50个、预制菜加工中心5个,研发精细分割产品168种、预制菜25种,精深加工比例20%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带动滩羊养殖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现有滩羊养殖场(户)16.3万户,从业农民49万人,户均年收入5.34万元;带动务工就业1.21万人(养殖端1.03万人、加工端0.18万人),带动务工增收5.38亿元。滩羊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养羊收入2542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3%,占经营性收入的35.5%。冷凉蔬菜产业走俏全国市场。2023年,全区冷凉蔬菜播种面积296.6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63.77万亩、露地蔬菜161.41万亩、露地西甜瓜71.51万亩,总产量794.80万吨(蔬菜544.5万吨,西甜瓜250.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63.2亿元。带动70.6万人从事瓜菜产业,其中:从事蔬菜产业61.6万人,人均年收入2.48万元;从事西甜瓜产业9万人,人均年收入2.67万元。
四、全面提升特色品牌溢价能力
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联育”,充分挖掘宁夏特色农产品的特征性优势,打造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宁夏枸杞、盐池滩羊等一批高端农业品牌,累计培育特色农业品牌647个、区域公用品牌20个,7个产品品牌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宁枸杞、盐池滩羊品牌价值跃升至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第7、第13和第30位。其中“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达330.07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7位。“盐池滩羊”品牌价值达到120.68亿元,居“中国区域品牌影响力百强榜”第30位、位列畜牧类第1。枸杞产业中全区现有“宁夏枸杞”“中宁枸杞”两个区域公用品牌、20余个知名企业品牌,培育了宁夏红、中宁枸杞、百瑞源、早康、森淼、厚生记、杞动力等中国驰名商标和宁夏枸杞知名品牌12个。“宁夏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标企业达到29家,冠名6辆银川发往东南沿海高铁,先后亮相央视“山水间的家”、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浙江卫视“一桌年夜饭”等栏目。冷凉蔬菜拥有全国蔬菜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17个,培育发布宁夏番茄、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和“宁夏菜心”“盐池黄花菜”等特色品牌。举办2024年宁夏冷凉蔬菜春季产销对接会,邀请高端市场知名销售商来宁,签署产销合作协议34项,签约金额7亿元,宁夏菜心、小青菜等优质蔬菜畅销粤港澳、上海等全国大中城市;举办第九届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邀请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等目标市场知名企业客商共101家164人来宁,签署合作项目171个,签约金额达18.7亿元,签约种植及销售品类20余种,10批次、70多吨冷凉蔬菜乘“飞的”销往迪拜,我区冷凉蔬菜已从国内市场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坚持高位推进,建立省级干部包抓重点产业领导体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研究、亲自部署,13名省级领导包抓重点特色产业,实行“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先后研究制定出台了《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财政政策措施》《实施现代农业“十强行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实施方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双倍增计划”实施方案》《促进牛奶产业稳定发展十五条政策措施》《推进肉牛转型升级促农增收十二条措施》等一揽子指导性和政策扶持性文件,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税收等方面,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2024年落实涉农项目资金126.2亿元,同比增长2.4%,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占比稳定保持在60%以上,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财物力支撑保障。
下一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把准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三个区域禀赋特点,坚持走农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完善提升优势特色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精耕细作、精打细算、精准发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和刘淑梅、陈自强委员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悉心指导,希望您们继续对我区三农工作给予不懈支持和理解。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4年8月27日
(联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与乡村产业处0951-5169585)
省级农业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电话:0951-516990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46
宁ICP备19000526号-1
Copyright 2009 nynct.nx.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