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40000018/2024-01129
发文字号:
责任部门: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4年11月14日
索 引 号: | 640000018/2024-01129 | 发文字号: | |
责任部门: | 生成日期: | 2024年11月14日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
您委提出的《关于推进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林草局、农科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现答复如下: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产业振兴摆到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乡村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8%,农民收入40%以上来自特色产业。
一、夯实枸杞种植基础建设
一是统筹保障枸杞产业发展空间。国家已经批准的《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特色农业空间布局提出了明确的规划指引和保障,特别是在中部特色农业区把枸杞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有关市县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逐级明确特色农业空间格局。中卫市等相关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枸杞产业用地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充分衔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做好枸杞产业发展规划,为枸杞加工、物流、展销等配套产业项目用地预留用地空间,保障枸杞产业发展空间需求。
二是全力保障枸杞产业建设用地。2022年以来,批准了枸杞精深加工及物流、枸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枸杞原浆厂仓储及配套建设、太阳梁乡南塘村枸杞鲜果加工帮扶车间、农副产品冷藏保鲜物流配送及枸杞加工等5项目用地,共批准建设用地61.45亩。
三是努力协调用地矛盾。根据2022年国土变更调查,全区现状耕地中有枸杞4.3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75万亩),自治区自然资源部门充分运用国家耕地保护有关政策,对一般耕地中种植的枸杞通过运用耕地进出平衡政策,化解了部分枸杞占用耕地问题;对永久基本农田中的枸杞,按照国家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政策,通过恢复和异地补划等方式补足永久基本农田。
四是加强政策要素扶持。自治区财政厅、林草局修订印发《加快推进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暨实施办法》,在基地建设环节按照自治区对新建或更新改造连片30亩以上的标准化枸杞基地,每亩补助1000元;对创建成功“百、千、万”枸杞绿色丰产示范园和优质高效示范园,每亩补助100元予以支持。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产业促进条例》,对现有枸杞种植基地进行“建档立卡”,实行产地保护,建立科学、全面、精准的枸杞种植基地资源信息库,实现枸杞种植基地科学管理和动态监测,为促进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推进3个自治区级枸杞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2个国家级枸杞种质资源圃、1个自治区级宁夏枸杞种源保护基地评价利用水平,枸杞种苗供应量占全国90%以上。大力推广“良方+良种”配套栽培技术,选育宁农杞20号、宁杞菜4号等9个枸杞新品种,提升枸杞种植效益。印发绿色防控方案,开展枸杞病虫害信息化监测,联合宁夏气象局积极开展枸杞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及时发布宁夏枸杞气象服务。举办第三届全区现代枸杞产业茨农技能大赛及栽培技术专题培训,提升茨农茨园管理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有效提高全区茨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做好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针对我区枸杞种植基地面积不稳定的现状,在严格执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政策背景下,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会同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等部门高效配置各类土地资源,鼓励在有灌溉条件的园地、裸土地、沙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上种植枸杞,采取“宜果则果、宜叶则叶”的种植模式,探索枸杞基地面积新增途径,稳步提升全区枸杞种植面积。
二、开展区域生态系统评估
一是持续做好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与保护。大力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协同监测、黄河流域典型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和典型农业投入品长期施用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对第四、第五、第六和永清4大排水沟等75个退水断面、13个典型田块、4个典型农田退水持续进行土样和水样监测。组织全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农机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开展面源污染监测培训,培训人员100人次。在开展大量调研、现场踏查、数据收集及对往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形成《2023年典型农业投入品长期施用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实施方案》,并按计划采集了7家企业生产的有机肥样品,布设有机肥施用对土壤长期风险试验小区33个。
二是全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宁夏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于2020年12月批复创建,是全国3个整省域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之一(浙江省2017年创建,海南省2019年创建)。截至2023年,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生态、农业生产等4大类17项(耕地保有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农田灌溉水利有效利用系数、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草原综合植被复盖度、农田林网控制率、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有率、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比重、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则总体合格率)农业绿色发展考核评估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其中耕地保有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田林网控制率、湿地保有率4项指标达到考核评估指标,其余13项全部超过考核评估预期目标。我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在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集成、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政策机制构建先行先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聚焦精确定位优化作物区域布局。统筹保数量、保多样、提质量、提效益,因地制宜调优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32万亩、103万亩、600万亩、120万亩、25万亩、16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80万吨。引黄灌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水稻重点布局在沿黄低洼盐碱地,春小麦、玉米布局在水肥条件较好的优质耕地,夯实小麦、玉米制种基础,集成配套高产挖潜技术,把引黄灌区打造成高产高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以滴灌水肥一体化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玉米、杂交谷子、加工马铃薯重点布局在有灌溉条件的扬黄灌区,旱作区重点布局马铃薯、小麦、荞麦、糜子等耐旱高水效作物,把中部干旱带打造成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布局冬小麦、马铃薯、小杂粮、地膜玉米,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区发展马铃薯制种和青贮玉米,加快耕地扩容增蓄和地力提升,提高抗旱保墒和绿色发展水平,把南部山区打造成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
三、提升耕地土壤生产能力
一是深入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依据全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召开2023年耕地安全利用项目启动和安全利用工作部署推进会,印发《2023年耕地土壤安全利用及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完成泾源县156亩安全利用类耕地的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任务,2023年受污染耕地实现100%安全利用;完成兴庆区450亩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和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区的建设。筛选与集成适用于自治区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的技术和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先行区“三个一批、三个一套”先行先试工作思路,聚焦粮食生产和特色产业创建绿色关键技术示范区450多个,建立了一批绿色农产品基地,集成总结农业绿色发展模式15项,编印了《宁夏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汇编》,其中:“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开辟粮食增产增收增效新模式”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贮备了典型经验模式。围绕枸杞、酿酒葡萄、奶产业、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大特色产业及粮食作物全产业链绿色技术推广,组织奶产业、肉牛产业等5个产业专班和25个专家团队,集中力量开展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数字农业、耕地质量与农业节水等6个领域26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遴选推广主导品种140个,主推技术123项,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化肥农药“两减量”、农用残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两回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机械施肥等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打造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集成配套示范区44个,示范面积18万亩次,带动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40万亩次。全区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8%,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1.5%。示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26.76万亩,带动全区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748.43万亩,推广施用有机肥总量773.32万吨,构建了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种养循环产业链。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小麦等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准确率95%以上;建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与绿色防控示范区103个,开展小麦套种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农药减量增效试验29项,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和绿色防控覆盖率52%和53.66%,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41.8%。全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4401.57万亩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265.8吨,回收率85%以上,处理率100%。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争取资金1940万元,支持盐池县、惠农区等县(区)建成粪污处理中心8家,配套相关设施装备,采取“村收集、乡处理、县统筹”统分结合方式收集处理畜禽粪污;在青铜峡嘉嘉生猪场、泾源县萧关肉牛场等开展微生物菌剂除臭、粪污黑膜发酵、固碳减排等试验,建立示范点4个,大力拓展畜禽粪污多元利用模式;完成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中宁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验收,项目建成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15个、区域粪污集中综合处理中心2个、大型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1个,有力提高中宁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全面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定印发《2023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完成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和致信感谢。争取中央资金1649万元,建设永宁县、灵武市、青铜峡市、原州区、西吉县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5个;建成秸秆饲料化集配中心5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20个;培育壮大秸秆收储运主体56家,加工利用主体124家,年收储加工能力达到52.5万吨;集成总结可推广、可持续的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模式5项,引领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农用残膜回收。建立“农户+作业公司+回收网点+加工企业”的残膜回收利用模式,推广标准地膜应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加厚高强度地膜、机械化捡拾回收,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专业化残膜回收网点213个,残膜加工利用企业20家,实现全区重点覆膜县区残膜加工利用企业全覆盖。采取“山川同步,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原有10个国控监测点和全区22个省控监测点,部分县(区、市)围绕主要农作物增设县级监测点7个,目前,全区共有地膜残留监测点39个,搭建成宁夏地膜残留监测一张网。2023年全区各类作物覆膜面积423.89万亩,地膜用量约3.43万吨,回收废旧地膜3.08万吨,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8%以上。
四、推进种植资源综合效能
一是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方面。建立长期定位监测机制,准确掌握耕地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定量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消长规律,为科学施肥与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截至2023年底,全区累计建立国家、自治区、县三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417个,其中固原山区97个,基本覆盖全区主要生态类型、耕地土壤类型和主要粮食作物。按照《宁夏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规划(2021—2030 年)》要求,到2030年,全区计划建立长期固定监测点567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7个,自治区级监测点150个,县级监测点400个,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监测体系更加完善,耕地质量评价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在农业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区紧扣宁夏农业特色发展需求,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枸杞研究院、奶业研究院、滩羊研究院、良种牛繁育中心、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家、技术创新中心212家,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同意在固原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遥感监测试点工作,建立高标准农田遥感监测平台,通过卫星遥感、高空航拍和低空无人机摄像等技术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建设进展、设施运行管护、建后种植利用进行遥感监测,农业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在土壤培肥和防灾抗旱技术研发方面。近年来,我区把提高耕地质量作为提高粮食产能主要措施来抓。2023年,依托区内外科技力量,利用东西部合作平台,自治区农林科学院联合中国农科院农环所、自治区农田水利建设与开发整治中心、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实施“宁南山区高标准梯田改土培肥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研发项目,已完成南部山区不同年限梯田土壤样品采集,初步分析了土壤理化特征演变特征,探索建立三套土壤培育、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式。创新研制集深松破障、深层施肥、碎土镇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式作业机械和旋耕起垄深施肥覆膜一体机各1台。紧盯山区主栽作物,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引选育马铃薯青薯9号、陇薯7号,张杂谷13和19号、糜子固糜21号、荞麦信农1号等适合山区种植的抗旱高产作物品种。
下一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把准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三个区域禀赋特点,深入开展土壤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把改善耕地质量作为科技攻关的根本目标,借助东西部科技合作,加强重大科技任务顶层设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引进转化农田建设先进实用科技成果,为修复退化耕地、提升土壤肥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感谢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悉心指导,希望您委继续对我区三农工作给予不懈支持和理解。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4年8月27日
(联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与乡村产业处0951-5169585)
省级农业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电话:0951-516990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46
宁ICP备19000526号-1
Copyright 2009 nynct.nx.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