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40000018/2024-01264
发文字号:
责任部门: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4年11月15日
索 引 号: | 640000018/2024-01264 | 发文字号: | |
责任部门: | 生成日期: | 2024年11月15日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王瑞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湖泊大水面生态净水渔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宁夏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黄河流经的每座城市都拥有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湿地景观,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和包容和谐的人文生态在这片土地上彼此养育,相得益彰。“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瞑烟低接渔村近,远水高连碧汉长。两两忘机鸥戏水,双双照水鹭游翔。北来南客添相思,仿佛江南水国乡。”这首明庆王朱栴的诗作生动描绘出了流转千年的黄河水文化所赋予的人文图景。近年来,全区渔业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原则,充分发挥渔业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一、大水面宜渔水体基本情况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年)》,全区湖泊总面积50.02万亩,5000亩以上的大型天然宜渔水体共9个11.33万亩,分别为:鸣翠湖0.5万亩,阅海湖3万亩,星海湖1.8万亩,沙湖1.6万亩,镇朔湖0.83万亩,青铜峡鸟岛0.96万亩,腾格里湖0.86万亩,天湖1.2万亩,寺口子水库0.58万亩。除星海湖、天湖划入限制养殖区外,其余7个全部划入禁止养殖区,均以增殖渔业为主,兼从休闲旅游。根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宁夏湖泊、水库等生态养殖面积17.8万亩,占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50万亩)的35.6%;产量3.4万吨,占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7.5万吨)的19.4%。其中湖泊平均单产211.4 kg/亩,水库平均单产75.1 kg/亩。中卫市全市渔业面积5.4万亩,其中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生态养殖面积3.1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7.4 %;产量6211吨,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1万吨)的29.6 %。
二、在落实政策措施方面
我厅高度重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有关工作,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出台政策文件。2019年,我厅与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区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在湖泊水库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等增养殖,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2021年,制定印发《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科学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纳入“4+2”主推模式,提出以1000亩以上天然、人工湖(库)为重点,按照“一湖一策、一库一策”要求,禁止投放外来水生生物物种,合理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鲶鱼、甲鱼等土著生态修复品种,人放天养、轮捕轮放,逐步恢复、构建湖(库)生态平衡系统,在保障自然增殖的同时,提供优质生态、绿色水产品。二是科学规划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厅指导各地认真编制发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落实区、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实现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共赢。全区涉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5个地级市及14个县(区)均已发布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明确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空间。宁夏自治区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已于2021年2月发布实施,规划有效期至2030年。三是强化技术研究和支撑。充分利用财政支渔资金,由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宁夏大学,结合中卫市渔业生态增养殖实际,先后对照壁山水库、腾格里湖等大水面开展水生生物本底资源、水质指标、承载量等基础数据摸底调查,综合分析评价水体营养类型、浮游生物量和底栖生物量等,评估实际可提供鱼产力,探索得出合理的最适放养密度和数量配比,总结提炼中小型湖泊(水库)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和中小型湖泊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模式,形成可复制的科学、系统、规范的技术标准,为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
(一)以渔净水,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以沙湖为代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通过对沙湖水体环境分析,定量测定水体理化指标中主要污染因子及总氮、总磷负荷总量,不同季节浮游生物类型及数量,开展滤食性及不同生态位鱼类生态增养殖技术研究示范,并集成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通过种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和实施增殖放流经济鱼类的方式,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吸收利用,或富集到鱼体通过捕捞形式输出到沙湖生态系统外,从而实现以鱼净水,治理水域富营养化。根据沙湖饵料基础与水域特性、鱼类特性、水质、生物操纵技术要求,确定增殖放流主体鱼为鳙、鲢,搭配鲤、鲫和少量草鱼的“以鱼净水”治理模式。种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2000余亩。经过综合治理,沙湖水质持续向好。“沙湖”牌系列水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沙湖大头鱼”取得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品牌价格优势明显。
(二)科学放捕,构建水生生物生态系。以腾格里湖为代表,人工湖泊,生物量丰富但不平衡。通过测定水生生物定量分析和初级生产力,确定其鱼产力,结合湖底环境条件确定了以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为主,搭配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和鲤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引进河鲈、梭鲈等肉食性鱼类,按照“轮捕轮放,捕在留小,放捕平衡”的原则设计放养品种、规格、数量及捕捞量(每亩水面最大40公斤水产品承载量、回捕率30%、亩均回捕产量10公斤-12公斤、回捕产量100-120吨),在水体中形成完善的食物链,在不投饲不施肥的情况下保持了湖泊水质优良,提高了水产品品质,实现效益最大化。从2011年初次引入到现在,河鲈梭鲈苗种已适应了腾格里湖水质环境条件,并实现了在腾格里湖中自繁自育,形成了稳定的种群。河鲈、梭鲈商品鱼年产量3吨左右,苗种年产量2吨约50万尾,鲤鱼、鲢鱼、鳙鱼等常规水产品每公斤销售价格比普通养殖水产品高出1-2倍,河鲈、梭鲈每公斤售价60元。同时,坚持“靠品质打造渔业品牌,以品牌扩大水产品餐饮消费、以餐饮拉动休闲观光,以休闲观光促进销售”的互补互促发展原则,申请注册了“冰川苍鳌”水产品牌,配套完善了休闲垂钓、烧烤、餐饮等设施设备。举办全国垂钓比赛、全国龙舟赛等活动,闯出了大水面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以渔养水,治理水域荒漠化。以寺口子水库为代表,水质清新,资源丰富,但长期闲置,水体荒漠化严重。充分利用固原地区大量闲置的水库塘堰冷水资源,合理增殖大规格黄河甲鱼、黄河鲤鱼和鲢、鳙鱼。2016年至今,累计在固原水库塘堰增殖黄河甲鱼苗种20万只、黄河鲤鱼和鲢、鳙鱼近2000万尾。跟踪调查显示,增殖放流水体鱼类生物量明显增加,治理水域荒漠化成效显著。同时开展甲鱼自繁和池塘养殖试验,已取得初步成功。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您提出的六条建议,树立“大食物观”、践行“两山”理念,以满足人民对优美水域生态环境和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为目标,有效发挥大水面渔业生态功能,加快政策措施出台,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
(一)绿色发展,合理利用大水面生态渔业空间。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科学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加强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湖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渔业与环保、资源、水利等部门的职责协作,兼顾大水面在防洪、供水、生态、渔业等多方面的功能,减少忽视“以渔净水、以渔抑藻、以渔减排”的非科学禁养、拆除行为,实现“一水多用、多方共赢”,推进渔水共享共用共治。
(二)守正创新,强化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支撑。加强绿色、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与基础技术研究,包括生态养殖容量评估方法、水域生态保护技术、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湖泊(水库)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和中小型湖泊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模式提炼、总结,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推动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完善生产经营体系,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为大水面渔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与重要保障。
(三)精耕细作,科学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渔业资源禀赋、水域承载力、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科学布局、分类施策,坚持“一水一策”,合理选择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方式,科学确定投放品种、比例和承载量,严格进行种苗检验检疫。充分利用水体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水生高等植物等天然饵料和水体上层、中层、下层立体空间,提高渔业生产能力,建设生态和品质优良的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区。
(四)精心培育,加快大水面三产融合发展。稳步发展大水面休闲观光渔业,推进休闲、垂钓、餐饮、健身、度假、渔事观光体验等产业融合发展,融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拓宽大水面生态渔业功能和效益。加快加工流通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专业化分工和产业效率。强化品牌建设,塑强“沙湖大鱼头”等区域公用品牌、“冰川苍鳌”等企业品牌。鼓励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创建,以绿色、生态为中心,推进“互联网+优质水产品”营销模式建设,提高市场价格,通过基于产品品质和打造品牌赢得消费者认可与良好市场溢价。
感谢您对我厅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附件:1.关于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76号建议协办意见的函(宁科函﹝2024﹞67号)
2.关于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76号建议协办意见的函(宁科函﹝2024﹞455号)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4年8月26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
0951-5169380
省级农业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电话:0951-516990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46
宁ICP备19000526号-1
Copyright 2009 nynct.nx.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