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固原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抓实产业延链富民。全市整治“非粮化”耕地10.67万亩,复耕复种撂荒地5.38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2.04万亩,种植粮食作物314.3万亩,预计产量81万吨左右,同比增长2.8%。前三季度,全市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91.7万头和165.6万只,种植青贮玉米109万亩,新建和提升饲草配送中心46家,提升村级肉牛冷配改良点150个,冷配改良母牛12.4万头,繁育良种犊牛10万头,建成“出户入园”养殖场40个。种植冷凉蔬菜46.1万亩,打造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25个,建立蔬菜绿色标准园7个,新建设施农业1.17万亩,建成日光温室700亩、拱棚11045亩、育苗7亿株。种植马铃薯87.8万亩,打造种薯繁育基地2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马铃薯原原种繁育量达1.5亿粒,马铃薯标准化贮藏能力达80万吨。种植中药材14.2万亩,建成11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工生产中药材1.07万吨。新发展特色经济林3160亩,新培育苗木1620亩,发展林禽83.3万只、林蜂8.04万群、林下种植31.96万亩。固原市被确定为中国马铃薯淀粉优质原料产区,“固原黄牛”入选国家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原州区头营镇入选2023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隆德县黄芪被评为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二是抓实人才入乡强农。坚持外引和内育相结合,深入实施“才聚固原4934工程”,开展教育、卫生、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统筹“千名医师下基层”,成立5个特色优势产业专家服务团、131个工作组,选派902名科技特派员。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专家教授35人组建6个专家服务团队,引进150多名全国科研院校专家成立了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精准对接技术需求。落实大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690.4万元、创业担保贷款985万元,兑现一次性返乡创业补贴597.4万元。着力培养本土人才,累计支持793名村支书(村主任)和8940名产业带头人学历提升培训,巩固提升93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56所农民“田间学校”,精准培训各类乡村人才4461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384人次。引导“田秀才”“土专家”创办企业128家、合作社3160家、家庭农场2222家,创建国家示范社5家、区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7家和三星级农场8家、四星级农场3家,原州区宏科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四批新型经营主体典型案例;为36名高素质农民评定职称;向国家和自治区推荐乡村工匠名师(大师)13名。
三是抓实文化浸润乡村。提升农村文明风尚,出台固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组织开展村规民约诵读大赛等相关活动120余场次,举办“道德讲堂”200余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各类故事317篇,打造红军村、民俗村、文学村等特色文化村镇,建设全市非遗文化展厅,14家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李氏针灸等14家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入选自治区级名单,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马振仁荣获全国第四届“当代艺匠”殊荣。推进文旅产业富农,先后在西安、福州、厦门举办了农文旅推介招商大会,成功承办了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西北赛区比赛,带动文旅总收入1.01亿元;全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比赛活动在泾源县成功举办。改造提升特色精品民宿10家,打造民宿聚集区3处,建成乡村旅游点149家、民宿33家。隆德县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四是抓实生态赋能乡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红色固原、绿色发展”定位,划准划优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01.5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439.64万亩)、城镇开发边界(20.19万亩)“三条控制线”,督促指导各县(区)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计划编制村庄规划783个,已形成规划成果243个,今年续编163个,新编377个。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6个100%”抑尘措施,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区五市之首,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5%;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区五市第二,8个地表水国控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5%。
五是抓实党建引领乡村。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坚决扛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持续深化“一抓两整”示范创建工作,全市党建示范村、镇创建率分别达80.3%、85.4%,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6个,原州区上黄村整顿案例被人民日报报道。创新实施村干部队伍“源泉工程”,全面构建“培育产业能人—壮大党员队伍—储优后备干部—建强‘两委’班子—育强村级头雁”的梯次化培养机制,累计培育产业带头人8800名,动态储备后备干部2557名,全市域推行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挂联诺”机制,自下而上全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选树全市“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29名、“优秀产业带头人”50名。扎实开展推动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新一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3个,已落实奖补资金2400万元。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扶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49个4900万元,评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县区”1个、示范村20个。